木雕是雕塑的一種,在我國常常被稱為“民間工藝”。木雕藝術同其他雕塑藝術一樣,是伴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生;只是一開始是一種不自覺的行為,直到人們有了審美,木雕才真正成為一門藝術。 大家之家,木藝世家 翻開林氏家族的傳承譜系,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木藝世家。從清末同治年間至今逾一百二十年,林氏家族已有五代傳承木藝絕技,可謂名家輩出。家族中已知最早的從藝一代要溯至太祖,生于清同治年間,從鄉(xiāng)里學藝,以做建筑木雕裝飾和家具雕花為生,姓名已不可考。第二代傳人啊振公幼年從父親學藝,擅長建筑、架子床等家具上的平面雕花。啊振公生有三子,老三林良池,多雕刻壽星、漁翁題材,并擅長西洋面具雕刻;老大林良藻,擅長木雕、牙雕,尤以寺廟佛像雕刻著稱,是著名的民間雕刻家。新中國成立后,仙游縣組建國營木藝廠“五一社”,林良藻即任雕花車間組長,他的大型金絲楠木作品《才溪鄉(xiāng)十三姐妹》于1963年展出,在業(yè)內引起巨大反響,后陳列于人民大會堂福建廳。
作為莆田市大家之家古典家具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大家之家)的創(chuàng)始人,林慶財承襲祖輩的手藝,迄今獲得的榮譽不下幾十個,是中國當代木器藝術領域第一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。如今,林氏家族的工藝傳承已經到了第五代。林慶財膝下有三子女,女兒在北京負責三間大家之家門店的經營管理;大兒子林銳群自小隨父學藝,畢業(yè)后參與企業(yè)經營和家具設計制作,2014年被評為“福建省藝術雕刻大師”。小兒子林銳雄擅長家具設計和鑒賞,亦屢屢獲獎,其代表作品《降香黃檀亮格柜》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。 30余年醉心木雕藝術 從興趣到認識、接觸,再到鐘愛乃至專研,無不體現(xiàn)了一個人對某件事物的執(zhí)著。林慶財從1981年的小物件雕刻開始,到獨立完成大中型木雕佛像的設計創(chuàng)作,再到籌辦起了自己的藝雕廠,這也是全國第一個檀香藝雕廠,亦是“大家之家”的前身。2002年,林慶財轉戰(zhàn)家具行業(yè),“大家之家”品牌正式命名。
對于原先做木雕,為何后來從事紅木家具的生產制作,林慶財在接過“2014中國紅木家具行業(yè)貢獻終身成就獎”獎杯時說道:“木雕是非常細致的工作,也是一項非常精湛的工藝,我覺得它不該只用于工藝品的制作,它應該以一種更不一樣的形式呈現(xiàn)在大家面前。而我選擇用紅木家具作為木雕的承載者。三十多年來,通過不斷的努力,大家之家用木雕這項技藝,成就了當代紅木家具的經典,讓木雕更長久的發(fā)揚下去,這是最值得我驕傲的地方。”
“用他一生孜孜不倦的努力,為木雕、紅木家具的傳承和發(fā)展,貢獻了自己的力量,引領行業(yè)更快更好的發(fā)展,貢獻終身成就獎,實至名歸。”中國紅木家具行業(yè)總評榜組委會如是評價。 以黃花梨為名,打造國內首個黃花梨家具專拍 論罷工藝,大家之家的第二大亮點便是材質。從文化的視角來看,在當前市場乃至中國家具史中,架空材質而只談形藝,并不科學,有失完整,材質本身也屬于家具文化的一部分。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,隨著黃花梨資源愈發(fā)稀缺,惜售的情緒開始在行業(yè)內蔓延。在這種情況下,以黃花梨為材制一堂家具簡直難以想象,然而大家之家卻輕松躍出材質稀缺的桎梏,與保利拍賣聯(lián)手,推出規(guī)格至高的“游藝——當代黃花梨家具專場拍賣”,這無疑將是拍賣史上一次激動人心的舉槌。
對于黃花梨的購入儲存,大家之家頗有先見之明。林慶財對黃花梨的收購史可追溯至1996年,至今已成為“黃花梨大戶”,一旦有好料出現(xiàn),各大木材商都會第一時間和他聯(lián)系,雖然現(xiàn)在業(yè)界一致認為黃花梨已絕,可大家之家的儲材量依舊可觀。 對于以黃花梨為材制作家具,林慶財直言:“在現(xiàn)在黃花梨資源日益匱乏的情況下,只能以自己最赤誠的心態(tài)和最至臻的創(chuàng)作來填補這份遺憾”,故此,大家之家擁有專門的黃花梨開料工廠、經驗豐富的開料師傅與先進的生產設備,可為品質提供足夠保障。
耕耘對應著收獲,1995年,林慶財獲評“高級工藝美術師”,2006年被評為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”,成為當時紅木家具行業(yè)首位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”。2010年、2011年、2012年連續(xù)三年獲評“中國紅木家具行業(yè)十大風云人物”,2014年榮獲“中國紅木家具行業(yè)貢獻終身成就獎”。至今,林慶財依然沒有停止腳步,他還在不斷創(chuàng)作,不間斷的思考,延續(xù)著他與木頭之前的故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