屏風,作為中國傳統(tǒng)家具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來已久。 這個深藏傳統(tǒng)文化精神的器物,雖然在近現(xiàn)代日漸衰落,但隨著人們對家居品質的重視,屏風再次獲得關注,成為了時下室內設計中不可或缺、獨具韻味的寵兒。它帶著古典優(yōu)雅的東方之美款款而來,展現(xiàn)其飽經歲月、歷久彌新的迷人魅力。 閑時坐看花鳥春 屏風,幾與中國建筑的起源同步。主要分為直板式和折疊式兩種。其中直板式包括座屏和掛屏;折疊式則通常指圍屏。 座屏可稱插屏、地屏、立屏,分為獨扇和多扇結構。獨扇座屏是將一扇屏風用插在一個特制的底座上;多扇座屏一般為三扇、五扇、九扇的奇數(shù)規(guī)格,每扇用榫卯連接,屏風上有屏帽連接。常被置于廳堂中的主要位置,屏前設寶座、幾案等物,借以彰顯主人的尊貴。 掛屏指單扇無座無腳掛在室內墻上的屏風,形制較簡單,一般成對或成套使用,如四扇一組稱四扇屏,八扇一組稱八扇屏,還有扇形、桃形、梅花形等不同造型。掛屏自明代后期出現(xiàn),于雍正、乾隆兩朝時期盛行,是一種純粹的裝飾品。 圍屏又稱曲屏、折屏,是一種可以折疊的多扇屏風。這類屏風最早出現(xiàn)于漢代,與床榻結合使用,例如床屏、榻屏,起到圍合遮擋的作用。后又發(fā)展為多扇連接,一般為雙數(shù),可以隨意拆合。圍屏屏芯上的內容多是花鳥山水圖、名家書法等,常以素紙、絹帛裝裱或是紅木、玉石雕刻鑲嵌,輕巧靈活,極具文人氣息。 屏風有意障明月 在古代,屏風是很重要的家具,其功能也比現(xiàn)代屏風要多得多。 正所謂“屏其風也”,屏風,本就是為了擋風而產生的。據(jù)記載,屏風的身份非常“高貴”,最早是以王權威儀的象征登場。《禮記·明堂位》有言:“昔者周公朝諸侯于明堂之位,天子負斧扆南向而立。”其中的“斧扆”便是指代屏風,而后作為一種實用性家具,才在民間慢慢流行起來。 既是為了防風,便常被置于室內的入口處,因此屏風也演化成了一種可移動的隔斷,有了遮障、掛物的功用。
半身屏后話人間,清代文學家林嗣環(huán)在作品《口技》中寫到,“京中有善口技者。會賓客大宴,于廳事之東北角,施八尺屏障,口技人坐屏障中,一桌、一椅、一扇、一撫尺而已。”屏風對視線的遮擋,增加了空間的變化及層次,令它成為了裝飾舞臺背景,以及分割區(qū)域空間的重要道具。 隨著經濟的發(fā)展,人們在家具的審美上發(fā)生了變化,屏風作為不可缺少的室內家具,在文人巧匠的加持下,也有了裝飾環(huán)境,欣賞的藝術價值。 “人行明鏡中,鳥度屏風里”此時的屏風已經成為了精神文化的一種載體。文人以物喻情,讓屏風不再是簡單的隔斷或是地位的象征,還延伸出別樣的雅趣寓意。 重重似畫,曲曲如屏。流傳至今的屏風,讓家居空間有了時間性、藝術性、故事性,從而,人們可以在靜默中感受到幾千年的歷史,也能感受到中國匠心和東方風韻。(林子琪/文) |